发布:2025-08-25 18:27文字:葛润其 冯现坤图片:徐硕点击数:
2025年暑期,金融学院“运河金纽带”实践团的12名师生,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深入江苏大运河经济带,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民族交融主题调研。团队紧扣“金融赋能民族融合”的时代课题,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核,足迹遍布南京、扬州、淮安等运河沿线城市,通过300余份问卷、67位少数民族创业者和32家民族融合企业的深度访谈,系统挖掘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共荣与民族共融的创新实践。
在普惠金融领域,团队聚焦“石榴籽贷”“运河·信易贷”等特色产品如何破解回族餐饮、水族养殖小微主体的融资困境;产业金融方面,深入剖析徐州苗汉企业通过“丝绸链e融”供应链金融深化蚕桑合作、扬州“非遗贷”激活维吾尔族冶铁技艺等典型案例;民生服务中则记录下“金融+社区”驿站的多语种服务场景,以及“安心贷”助力侗族青年扎根运河城镇的生动故事。这些实践揭示出金融活水正转化为信任纽带:徐州汉回企业依托“共富卡车贷”共建3亿元运输网络,扬州“三把刀工坊”带动12户少数民族家庭返乡就业,金融契约的渗透显著溶解历史隔阂,催化着民族共生格局的形成。在大运河博物馆外场,团队进行展板宣讲,发放宣传折页,召开座谈会,创新性提出“运河金纽带”理论框架,率先揭示金融在经济互嵌与民族认同中的双重功能。碳汇质押、蓝印花布收益权信托等案例,彰显金融科技激活民族文化遗产的突破路径;提炼的“信用评估+文化赋能+产业链协同”普惠模式,为全国民族地区提供可复制的范本。
此次社会实践既是金融学科赋能国家战略的生动注脚,更是青年学子践行家国使命的深刻答卷。随着“运河金纽带”经验持续融入运河文化带建设,这条千年水脉正在见证金融纽带串联起的民族交融新篇章。